学习掌握文字设计的原理及字体设计技巧 PS字体设计基础知识分享
小方格格布 人气:0PS字体设计基础知识分享:学习掌握文字设计的原理及字体设计技巧,在以后制作艺术字,特效字体,漂亮的文字时能得心应手,为提高自己设计作品的层次有所帮助。
在正式说之前先简单地了解一下汉字的发展史吧
甲骨文
甲骨文是我国商代的先民所使用的文字,为我国至今存在的最早最系统的文字。据统计大约有五千多个字(其中可识字义的约有1500个左右),它们用刀刻在龟甲和兽骨上,大多是记载当时占卜凶吉的卜文。
甲骨文脱胎于图画文字,完全用线条来构成,笔画多方折,交叉处有崩剥痕迹,姿态劲峭刚健,其中一些象形文字更接近大写意的原始图画,生动、拙朴。甲骨文的书体结构灵活多变,笔画也增减不定,充满了艺术的自由风格。
金文
殷周时代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金文,其形体与甲骨文接近,笔画比甲骨文简易,其中还夹杂着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。
石鼓文是在唐代发现的战国时期秦国的刻在十个鼓状石头上的诗文。
籀文是在汉代流 传的古字书《史籀篇》中的文字。
古文是汉代发现的藏于孔子宅中墙壁内的《尚书》、《礼记》、《论语》等经籍使用的文字。
以上的文字统称大篆,大篆较甲骨文有了较大的发展,它逐渐脱离了图画原形,结构趋向整齐,笔画的线条更加粗细均匀,为汉字的方块字形奠定了基础。
篆书
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,秦代通用的标准字体。相传是由秦国丞相李斯所创。它从大篆字体简化演变而来,并把它线条化、规范化,发展到了完善的程度,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。
小篆笔画均匀,粗细几乎一样,字体长方,上密下疏,显示出平衡凝重、飘逸舒展的特色,在章法上横竖成行,每个字大小一致,均匀布白,婉转圆通,充满了图案的装饰美。
隶书
隶书,有秦隶、汉隶等,一般认为由篆书发展而来,提高了书写效率;字形多呈宽扁,横画长而竖画短,讲究“蚕头雁尾”、“一波三折”。
“小篆还保存了象形字的遗意,画其成物随体诘屈;隶书就更进了一步,用笔画符号破坏了象形字的结腹,成为不象形的象形字”。
楷书
楷书从程邈创立的隶书逐渐演变而来,特点在于规矩整齐,是字体中的楷模,所以称为楷书。
草书
草书,是快速书写和不断简化而自然产生的。
草书分章草、今草和狂草。
章草是在汉代隶书定型的同时产生的,是隶书的简便快速的写法。这些草写的隶书,经过草书章法的条理化和规范化,在不完全失掉隶书用笔的情况下,不仅提高了书写速度,同时形成了章草的书法艺术。
今草,是由章草演变而来,比章草更为灵活多变,字体可以大小不同,粗细杂糅,正斜相倚。如果说章草是隶书的快写体,那么今草也可以说是楷书和行书的快写体。
狂草,是比今草更加狂放的书体。狂草虽然看起来狂放,但它也有规律和标准,绝不是胡乱涂写。唐代大书法家张旭的《千字文》和怀素的《自叙》帖就是狂草的典型代表。用笔奔放,大气磅礴,笔势连绵回绕,纵横开合,变化无穷。
行书
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。它保留了楷书工整规范、清晰可认的长处,又兼备草书笔势连绵、快速书写的特点,可以说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书体。所以行书从产生到现在,一直盛行不衰。东晋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就是长于行书而名垂史册,他的《兰亭序》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。
宋体
唐宋两代经济发达,文化艺术达到鼎盛时期。公元11世纪,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。此后,刻字用的雕刻刀对汉字的形体变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,在楷书字体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工规范,产生了结构方正,笔画横细竖粗的印刷体,后世称为宋体字。北宋时所刻的宋体有仿颜体、柳体、欧体。
到了明代,又从宋体字演变为笔画横轻竖重,字形方正的明体字。后来一些刻书工人在模仿当时民间流行的洪武体刻书的过程中,创造出了肤廓字体。由于其笔画横平竖直,规范醒目,便于阅读,因此被广泛地使用,成为16世纪以来流行至今的主要印刷字体,仍称“宋体”,俗称“老宋体”,因为它形成于明朝,所以也称“明体”。
印刷字体
印刷字体是报刊书籍等印刷品最基本和最常用的字体。它要求十分严谨,特别强调在字形大小,黑白关系,结构安排,笔画塑造和艺术风格上和谐统一。
学习掌握汉字的字体设计,首先应该熟练掌握印刷字体的绘写能力。
老宋体在印刷字体中是历史最长、使用最广的印刷字。
老宋体外形方正,横细竖粗,横画和横竖连接处都有装饰角(顿角),点、撇、捺、挑、钩的最宽处与竖画粗细相等,其尖峰短而有力。
绘写字体分三步,写骨骼,勾双线,填墨。
在这些字体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两个字体:宋体和黑体(对应西文中的衬线体和无衬线体)。
宋体
宋体字于明朝以降才出现,那何以谓作“宋体”?明朝出版界多翻刻宋本,但为求便捷,这些仿宋刊本经常只刻出“肤廓字样”,而非原来楷味浓厚的字。康熙十二年,敕廷臣补刊经庵《文献通考》的序文中,规定:“此后刻书,凡方体称宋体字,楷书均称软字”。“宋体”之名,乃清朝康熙皇帝指定。这命名是有问题的,除了“宋体”非宋,历代隋、唐、宋、元的刊本字样也各有特色,却一概划作一类。然而皇帝之令,不能不从,中国文人自此习称明代刊本字作“宋体”。
由于此字体盛行于明朝,日本于19世纪制造铅字字模时,称此字体为“明朝体”,及至20世纪中叶,从铅字凸字排版过渡到照相排版时,台湾从日本引进照相排版及相关字模,连带引进“明体”一词,台湾华康科技于八十年代制作电脑字型时,也以“明体”作称呼,但在台湾教育部官方则称为“宋体”,因此台湾教育部所编定的字体称为“教育部标准宋体”。故虽然香港和台湾称之为“明体”,在中国大陆称为“宋体”,但两者只是名称上的不同。
传统型宋体字面与胸线较小,线条宽度的变化大,虽然具有古典感,但也会给人太过生硬与古板的印象。
中间型宋体既具有明快开放的现代感,同时也具有古典风格的字体,易于阅读,没有什么缺点,是使用最普遍的字体。
现代型宋体在几何形的构造里,字面与胸线都比较大,线条宽度变化小的一种字体。虽然具有明快开放的特点,但同时也给人冷峻的印象。
宋体基本笔形
黑体
黑体,历史并不长,国内最早出现1910年,它受西方19世纪产生的无饰线体和埃及体的影响,是在现代印刷术传入东方後依据西文无衬线体所创造的,传入日本名为哥特体。
黑体字所有笔画粗细基本相等,外形方正,起笔落笔均呈方头。
传统型黑体字面和胸线比较小,给人凝聚内敛的印象,但也有温暖、古典的风格,以及严肃、古老的感觉。
中间型黑体相对的,这种字体字面与胸线都大,又有一种用笔书写出来的温暖感觉,不管是大尺寸或者小尺寸字体,使用起来效果都很好。
现代型黑体字面与胸线较大,成几何形的构造,经常使用在杂志的正文中具有现代而冷峻的效果。
黑体基本笔形
字体骨骼
但是宋体、黑体只是一个类别的总称,具体也分很多种,不同厂家的字体看起来也是相似的,区别他们的主要的是字体骨骼
在同一款字体家族中,分有应对不同需求的字重。
中宫、粗度、笔形还有重心
说中宫,大家可以看像中间列中间那个田字的部分,有的窄有的宽,那会给人一种什么印象呢?中宫小的字给人感
觉比较昏暗,聪明,成熟的感觉,中宫比较大,则给人比较明快,大气,孩子气的感觉。
从粗度上来说,太细的话给人比较纤细的感觉,更柔弱更女性化更轻薄,粗的字给人感觉比较强势,更男性化更粗重。相同的字体不同的粗细叫做不同的字重。
右边比较低,左边比较高,大家能看得出来吗?那有什么区别呢?左边重心高的比较年轻,聪明,右边比较年长、稳重,大气。不是说所有都能对号入座的,绝大多数人的感觉应该是差不多的。
笔形可能不好辨认,仔细看笔画是越来越圆润的,起笔的地方变得稍微粗一点。这样的笔形变化会发生什么效果呢?相对单纯,酷一些,也比较机械化,没什么风情。相对复杂一些,感觉比较热情,更有风情。
结构
结构是指汉字里笔画与笔画之间的搭配关系。中国汉字是由笔画组成部首,再由部首组合成文字,在组合构成的过程中,汉字各个构成部分所占位置不同,面积也有大有小,因此分配、组织、安排得是否得当,直接关系到字形的美丑和意念的表达。想起来 小学的时候老是要求写作业,有的同学就是把握不好结构关系,每每总是要挨老师的责备。
上紧下松
人的眼睛在辨认形体时存在着一些错觉,这是心理作用及生理现象的反映。例如在一个长方形框内用眼睛找出的视觉中心,要高于用仪器量出的几何中心。人的身材上半身紧凑,下半身修长看上去才顺眼。字体设计也是如此,要将一个字的中心点定在视觉中心上,上紧下松,才符合人们的审美心理需要。
大小调整
虽说汉字是方块字,但也有部分汉字的外形呈三角形、菱形、六角形,如果将这几种不同外形的字都撑满方格书写的话,那么方形字最显大,六角形、三角形其次,而菱形字显得最小。
在同样大小的方格内,一个画满横线,一个画满竖线,画满横线的方格显宽,画满竖线的方格显高。因此,在处理以横画为主的字(王、重、童等)上下要压缩些,左右要顶格或出格;以竖笔画为主的字(川、洲、酬等),则相反。
汉字笔画繁简悬殊,对字型的大小影响很大。如“月”“身”“耳”等长形字不要写成方字。“皿”“四”等扁字则要保证扁的基本形。再比如“日”字 “口”字身形较小,不能与“国”字写成同样大小。特殊的字一定要保持它们的自身特征,不能循规蹈矩撑满格书写。
重心一致是绘写汉字最基本的原则之一。如重心处理不妥当会将文字绘写得上下歪斜、左右不平,整行字出现忽高忽低的现象。因此我们在处理单字时要将字的重心点放在视觉中心上。在组合字体中往往存在两个以上的中心点。
在处理成行的群字时,每个单字的中心位置应统一在视觉中心上,这样整行字才会有和谐统一、均匀稳定的效果。
笔画粗细一致是绘写汉字最基本的要求。但由于汉字笔画多少相差悬殊,如果一组文字中,每一个文字的理不妥当会将文字绘写得上下歪斜、左右不平,整行字出现忽高忽低的现象。
主笔粗,副笔细
在汉字中,我们把其中起支撑作用的笔画叫做主笔画。一般来说是指横竖画,它在文字中占主要位置,所以可稍粗一点。其余笔画主要是指点、撇、捺、挑、钩等为副笔画,在文字中是从属地位,可处理得稍细些。
少笔粗,多笔细
在同一组字中笔画少的字显得清疏、分量轻,这时可将笔画略微增粗一些。笔画多的字,全字显得紧密、分量重,处理时可将笔画略微减细一些,这样字与字在视觉上可取得均匀一致的效果。
横细竖粗
同样粗细的一条横线和一条竖线,看上去横线显粗一点。处理时横画应略减细一点。另外汉字中横画多于竖画,书写时就形成了横细竖粗,老宋体、黑体字最为典型。
笔画交叉处要细
汉字的笔画在组合过程中交叉处会显得粗黑一团,要想达到视觉上的黑白均匀,粗细一致,交叉处的笔画一定要减细些。
疏粗, 密细
有一些组合字笔画分布很不均匀。有的上密下疏,有的左密右疏等。如绘写时调整的方法为笔画疏的地方要粗些,笔画密的地方要细些。
我们可以看到,同样是黑体,区别并不仅仅只是字体骨骼上的不同,黑体可以说是一种装饰性很弱的字体了,但并不是就完全没有了装饰的元素,有些装饰性的元素其实是有实用性的
灰度
字体通常不是单字出现的,那么成段出现的文字就涉及到了字体灰度的统一性了,通过对字体笔画粗细的调整,来统一笔画过多而造成的,某一个字在文段中过于突出的问题,黑涂涂一团。
黑体的笔画横竖粗细统一,宋体竖粗横细,通过上图的两组对比,我们可以感受到,黑体的灰度统一性要优于宋体的,相对较少的出现灰度不均衡。
我们在使用一款字体的时候难免会遇到缺字的情况,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是字体设计师,无法快速有效的写出没有的字形,我们可以通过使用原有的字形进行拼字,或者找到字体骨骼类似的字体,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。
加载全部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