vue template模板编译
越努力,越幸运!!! 人气:0简述过程
vue template模板编译的过程经过parse()生成ast(抽象语法树),optimize对静态节点优化,generate()生成render字符串
之后调用new Watcher()函数,用来监听数据的变化,render 函数就是数据监听的回调所调用的,其结果便是重新生成 vnode。
当这个 render 函数字符串在第一次 mount、或者绑定的数据更新的时候,都会被调用,生成 Vnode。
如果是数据的更新,那么 Vnode 会与数据改变之前的 Vnode 做 diff,对内容做改动之后,就会更新到 我们真正的 DOM
vue的渲染过程
parse
在了解 parse 的过程之前,我们需要了解 AST,AST 的全称是 Abstract Syntax Tree,也就是所谓抽象语法树,用来表示代码的数据结构。
在Vue中我把它理解为嵌套的、携带标签名、属性和父子关系的 JS 对象,以树来表现 DOM 结构。
vue中的ast类型有以下3种
ASTElement = { // AST标签元素 type: 1; tag: string; attrsList: Array<{ name: string; value: any }>; attrsMap: { [key: string]: any }; parent: ASTElement | void; children: Array<ASTNode> ... } ASTExpression = { // AST表达式 {{ }} type: 2; expression: string; text: string; tokens: Array<string | Object>; static?: boolean; }; ASTText = { // AST文本 type: 3; text: string; static?: boolean; isComment?: boolean; };
通过children字段来形成一种层层嵌套的树状结构。vue中定义了许多正则(判断标签开始、结束、属性、vue指令、文本),通过对html内容进行递归正则匹配,对满足条件的字符串进行截取。把字符串类型的html转换位AST结构
parse函数的作用就是把字符串型的template转化为AST结构
如,假设我们有一个元素
texttext,在 parse 完之后会变成如下的结构并返回:
ele1 = { type: 1, tag: "div", attrsList: [{name: "id", value: "test"}], attrsMap: {id: "test"}, parent: undefined, children: [{ type: 3, text: 'texttext' } ], plain: true, attrs: [{name: "id", value: "'test'"}] }
那么它具体是怎么解析、截取的呢?
举个例子
<div> <p>我是{{name}}</p> </div>
他的截取过程,主要如下
// 初始 <div> <p>我是{{name}}</p> </div> // 第一次截取剩余(包括空格) <p>我是{{name}}</p> </div> // 第二次截取 <p>我是{{name}}</p> </div> // 第三次截取 我是{{name}}</p> </div> // 第四次截取 </p> </div> // </div> // </div>
那么,他的截取规则是什么呢?
vue中截取规则主要是通过判断模板中html.indexof(’<’)的值,来确定我们是要截取标签还是文本.
- 等于 0:这就代表这是注释、条件注释、doctype、开始标签、结束标签中的某一种
- 大于等于 0:这就说明是文本、表达式
- 小于 0:表示 html 标签解析完了,可能会剩下一些文本、表达式
若等于0
若等于0,则进行正则匹配看是否为开始标签、结束标签、注释、条件注释、doctype中的一种。若是开始标签,则截取对应的开始标签,并定义ast的基本结构,并且解析标签上带的属性(attrs, tagName)、指令等等。
当然,这里的attrs也是通过正则匹配出来的,具体做法就是通过匹配标签上对应的属性,然后把他push到attrs里。
匹配时候的正则表达式如下。
const attribute = /^\s*([^\s"'<>\/=]+)(?:\s*(=)\s*(?:"([^"]*)"+|'([^']*)'+|([^\s"'=<>`]+)))?/ const ncname = '[a-zA-Z_][\\w\\-\\.]*' const qnameCapture = `((?:${ncname}\\:)?${ncname})` const startTagOpen = new RegExp(`^<${qnameCapture}`) const startTagClose = /^\s*(\/?)>/ const endTag = new RegExp(`^<\\/${qnameCapture}[^>]*>`) const doctype = /^<!DOCTYPE [^>]+>/i const comment = /^<!\--/ const conditionalComment = /^<!\[/
- 同时,需要注意的一点是,vue中还需要维护一个stack(可以理解为一个数组),用来标记DOM的深度
关于stack
stack里的最后一项,永远是当前正在解析的元素的parentNode。
通过stack解析器会把当前解析的元素和stack里的最后一个元素建立父子关系。即把当前节点push到stack的最后一个节点的children里,同时将它自身的parent设为stack的最后一个节点。
当然,因为我们的标签中存在一种自闭和的标签(如input),这种类型的标签没有子元素,所以不会push到stack中。
- 若是结束标签,则需要通过这个结束标签的tagName从后到前匹配stack中每一项的tagName,将匹配到的那一项之后的所有项全部删除,表示这一段已经解析完成。
- 若不是以上5种中的一种,则表示他是文本
等于0或大于0
若等于0且不满足以上五种条件或大于0,则表示它是文本或表达式。
- 此时,它会判断它的剩余部分是否符合标签的格式,
- 如果不符合,则继续再剩余部分判断’<'的位置,并继续1的判断,直到剩余部分有符合标签的格式出现。
let textEnd = html.indexOf('<') let text, rest, next if (textEnd >= 0) { rest = html.slice(textEnd) // 剩余部分的 HTML 不符合标签的格式那肯定就是文本 // 并且还是以 < 开头的文本 while ( !endTag.test(rest) && !startTagOpen.test(rest) && !comment.test(rest) && !conditionalComment.test(rest) ) { // < in plain text, be forgiving and treat it as text next = rest.indexOf('<', 1) if (next < 0) break textEnd += next rest = html.slice(textEnd) } text = html.substring(0, textEnd) html = html.substring(0, textEnd) }
关于文本的截取
文本一般分为2种
- 实打实</div>
- 我是{{name}}</div>
如果文本中含有表达式,则需要对文本中的变量进行解析
const expression = parseText(text, delimiters) // 对变量解析 {{name}} => _s(name) children.push({ type: 2, expression, text }) // 上例中解析过后形成如下的结构 { expression: "_s(name)", text: "我是{{name}}", type: 2 }
现在我们再来看最开始的例子
<div> <p>我是{{name}}</p> </div>
1.首先第一次判断<的位置,等于0,且可以匹配上开始标签,则截取这个标签。
// 第一次截取后剩余 <p>我是{{name}}</p> </div>
2.继续判断<的位置,大于0(因为有空格),判断为文本,截取这个文本
// 第二次截取后剩余 <p>我是{{name}}</p> </div>
3.继续判断<位置,等于0,且为开始标签,截取这一部分,并且维护stack,把当前的解析的元素的parnet置为stack中的最后一项,并且在stack的最后一项的children里push当前解析的元素
// 这里有个判断,因为非自闭和标签才会有children,所以非自闭标签才往stack里push if (!unary) { currentParent = element stack.push(element) } // 设立父子关系 currentParent.children.push(element) element.parent = currentParent // 此时stack [divAst,pAst] // 第三次截取后剩余 我是{{name}}</p> </div>
4.继续判断<的位置,大于0,判断剩余部分是否属于标签的一种,这里剩余部分可以匹配结束标签,则表明为文本
// 第四次截取后剩余 </p> </div>
5.继续判断<的位置,等于0,且匹配为结束标签,此时会再stack里寻找满足tagName和当前标签名相同的最后一项,把它之后项的全部删除。
// 此时stack [divAst] // 第五次截取剩余 </div>
6.继续通过以上方式截取,直到全部截取完毕。
parse过程总结
简单来说,template的parse过程,其实就是不断的截取字符串并解析它们的过程。
在此过程中,如果截取到非闭合标签就push到stack中,如果截取道结束标签就把这个标签pop出来。
optimize优化
optimize的作用主要是对生成的AST进行静态内容的优化,标记静态节点。所谓静态内容,指的是和数据没有关系,不需要每次都更新的内容。
标记静态节点的作用的作用是为了之后dom diff时,是否需要patch,diff算法会直接跳过静态节点,从而减少了比较的过程,优化了patch的性能。
- 1.如果是表达式AST节点,直接返回 false
- 2.如果是文本AST节点,直接返回 true
- 3.如果元素是元素节点,阶段有 v-pre 指令 ||
1.没有任何指令、数据绑定、事件绑定等 &&
2.没有 v-if 和 v-for &&
3.不是 slot 和 component &&
4.是 HTML 保留标签 &&
5.不是 template 标签的直接子元素并且没有包含在 for 循环中则返回 true
简单来说,没有使用vue独有的语法的节点就可以称为静态节点
判断一个父级元素是静态节点,则需要判断它的所有子节点都是静态节点,否则就不是静态节点
标记静态节点的过程是一个不断递归的过程
for (let i = 0, l = node.children.length; i < l; i++) { const child = node.children[i] markStatic(child) if (!child.static) { node.static = false } }
markStatic方法是用来标记静态节点的方法,它会不断的循环children,如果children还有children,则走相同的逻辑。这样所有的节点都会被打上标记。
在循环中会判断,子节点是否为静态节点,如果不是则其父节点不是静态节点。
generate生成render函数
generate是将AST转化成render funtion字符串的过程,他递归了AST,得到结果是render的字符串。
render函数的就是返回一个_c(‘tagName’,data,children)的方法
1.第一个参数是标签名
2.第二个参数是他的一些数据,包括属性/指令/方法/表达式等等。
3.第三个参数是当前标签的子标签,同样的,每一个子标签的格式也是_c(‘tagName’,data,children)。
generate就是通过不断递归形成了这么一种树形结构。
genElement
:用来生成基本的render结构或者叫createElement结构genData
: 处理ast结构上的一些属性,用来生成datagenChildren
:处理ast的children,并在内部调用genElement,形成子元素的_c()方法
render字符串内部有几种方法
几种内部方法
_c
:对应的是 createElement 方法,顾名思义,它的含义是创建一个元素(Vnode)_v
:创建一个文本结点。_s
:把一个值转换为字符串。(eg: {{data}})_m
:渲染静态内容
<template> <div id="app"> {{val}} <img src="http://xx.jpg"> </div> </template> { render: with(this) { return _c('div', { attrs: { "id": "app" } }, [_v("\n" + _s(val) + "\n"), _c('img', { attrs: { "src": "" } }) ] ) } }
那么问题来了,_c(‘tagName’,data,children)如何拼接的,data是如何拼接的,children又是如何拼接的?
// genElement方法用来拼接每一项_c('tagName',data,children) function genElement (el: ASTElement, state: CodegenState) { const data = el.plain ? undefined : genData(el, state) const children = el.inlineTemplate ? null : genChildren(el, state, true) let code = `_c('${el.tag}'${ data ? `,${data}` : '' // data }${ children ? `,${children}` : '' // children })` return code }
线来看data的拼接逻辑
// function genData (el: ASTElement, state: CodegenState): string { let data = '{' // key if (el.key) { data += `key:${el.key},` } // ref if (el.ref) { data += `ref:${el.ref},` } if (el.refInFor) { data += `refInFor:true,` } // ... 类似的还有很多种情况 data = data.replace(/,$/, '') + '}' return data }
从上面可以看出来,data的拼接过程就是不断的判读ast上一些属性是否存在,然后拼在data上,最后把这个data返回。
那么children怎么拼出来呢?
function genChildren ( el: ASTElement, state: CodegenState ): string | void { const children = el.children if (children.length) { return `[${children.map(c => genNode(c, state)).join(',')}]` } } function genNode (node: ASTNode, state: CodegenState): string { if (node.type === 1) { return genElement(node, state) } if (node.type === 3 && node.isComment) { return genComment(node) } else { return genText(node) } }
最后执行render函数就会形成虚拟DOM.
以上为个人经验,希望能给大家一个参考,也希望大家多多支持。
加载全部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