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天3分钟操作系统修炼秘籍(13):两个缓冲空间Kernel Buffer和IO Buffer
骏马金龙 人气:1点我查看秘籍连载
两个缓冲空间:kernel buffer和io buffer
先看一张图,稍后将围绕这张图展开描述。图中的fd table、open file table以及两个inode table都可以不用理解,只需要知道它们体现出来的文件描述符和磁盘文件之间的对应关系:文件描述符fd(例如图中的fd=3)是对应磁盘上文件的。
在Linux下,我们经常会在IO操作时不可避免的涉及到文件描述符,因为Linux下的所有IO操作都是通过文件描述符来完成的。但是,文件描述符是一个非常底层的概念,通过它操作的数据,都是二进制数据,所以通过文件描述符完成IO的模式通常也称为裸IO(Raw IO)。而且,直接通过底层的文件描述符进行编程会比较麻烦,因为是二进制数据,它缺少很多功能,比如无法指定编码,无法指定换行符(换行符有多种:\n、\n\r、\r)等等。注意fd是用户空间的,它仅仅是一个数值而已,并不是想象中感觉比较底层就在内核空间。
所以,现代高级语言(比如C、Python、Java、Golang)都提供了比文件描述符更高一层次的标准IO库,比如C的标准IO库是stdio,Python的标准IO库是IO模块,等等。使用这些标准IO库中的函数进行IO操作时,都会使用比文件描述符更高一层次的对象,例如C中称为IO流(io stream),其它面向对象的语言中一般称为IO对象,为了方便说明,这里统称为IO对象。上图中的F就是文件对象。
标准IO库可以看作是文件描述符的更高层次的封装,提供了比文件描述符操作IO更多的功能。例如,可以在IO对象上指定编码、指定换行符,此外还在用户空间提供了一个标准IO库的缓冲空间,通常可称为stdio buffer或IO buffer,而这些功能在文件描述符上都是没有的。另外,标准IO库既然是高层封装,当然也会提供用户不使用这些功能(比如不使用IO Buffer),而是直接使用文件描述符,那么这时候的文件对象就相当于是文件描述符了,这时候的IO操作模式也就是裸IO模式。
所有从硬件读取或写入到硬件的数据,默认都会经过操作系统维护的这个Kernel Buffer。正如上图中描述的是读数据过程。
例如,cat进程想要读取a.log文件,cat进程是用户空间进程,它自身没有权限打开文件以及读文件数据,它只能通过系统调用的方式陷入内核,请求操作系统帮助读取数据,操作系统读取数据后会将数据放入到page cache(刚才已说明,对于普通文件维护的Kernel buffer称为page cache或buffer cache)。然后还要将内核空间page cache中的数据拷贝到用户空间的IO Buffer缓冲空间(因为cat程序的源代码中使用了标准IO库stdio),然后cat进程从自己的IO Buffer中读取数据。这就是整个读数据的过程。
需要注意的是,虽然这两段缓冲空间都在内存中,但仍然有拷贝操作,因为内核的内存空间和用户进程的虚拟内存空间是隔离的,用户空间进程没有权限访问到内核空间的内存,但是内核具有最高权限,允许访问任何内存地址。换句话说,在将Kernel Buffer的数据拷贝到IO Buffer空间的过程中,需要陷入到内核,OS需要掌控CPU。
此外,Linux也提供了所谓的直接IO模式,只需使用一个称为O_DIRECT的标记即可,这时会绕过Kernel Buffer,直接将硬件数据拷贝到用户空间。虽然看上去直接IO少了一个层次的参与感觉性能会更优秀,但实际上并非如此,操作系统为内核缓冲空间做了非常多的优化,使得并不会因此而降低性能。最典型且常见的一个优化是预读功能,它表示在读数据时,会比所请求要读取的数据量多读一点放入到Kernel Buffer,这样在下次读取接下来的一段数据时可以直接从Kernel Buffer中取数据,而无需再和硬件IO交互。所以,使用直接IO模式的场景是非常少的,一般只会在自带了完整缓冲模型的大型软件(比如数据库系统)上可能会使用直接IO模式。
上面所描述的都是读操作,关于写操作,这里不再多花篇幅去描述,整体过程和读是类似的,都会经过IO Buffer和Kernel Buffer,只是其中一些细节有所不同,如果感兴趣,可以阅读《Linux/Unix系统编程手册》的第13章。
加载全部内容